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可能遇到:孩子在家里谁都不怕,只要一去学校就乖乖的了。而且只听老师的!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鲜明的对比?老师们靠什么获得了孩子们的敬畏?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
第一个原因:老师给孩子树了明确的规矩,而父母没有。
学生们在学校里有哪些规矩呢?这里来一起看下。
这些规矩是必须做到的:
按时到校。
衣服整洁。
见到老师要问好。
坐姿笔直。
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
东西放回原处
这些规矩是不能违反的:
上学不能带零食或玩具,除了分享日。
不能动手推拉同伴。
不准动手打架。
类似的规矩还有很多很多,要总结和提升一下的话,那就是孩子日常行为规范。
有了这么一套规矩,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孩子才不会慌,才能掌控局面,保证一切井井有条。
再反观绝大部分家庭,哪有这么明确的规矩?现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,你能清晰明确地说出家里的3条规矩吗?家里有成文的规矩吗?估计很多人1条都说不出来。
第二个原因:老师给孩子兑现了明确的奖惩,而父母没有。
光有规矩远远是不够的,因为仅仅写在纸上的规矩都是空话,只有真正付诸实施的才叫规矩。
在学校里,规矩的实施就是奖惩。从幼儿园开始,就有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小红花。表现得更好,除了累积更多小红花,还能升级变成大红花,最后还能拿到那飘着香气的真红花。
这些红花不仅奖励给你,而且最重要的是:昭告全班,让你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。
其他一切奖励也都是这朵小红花的升级:表现好可以拿到奖状,可以领到奖品,还可以站在全校学生面前讲自己的光荣事迹。只要表现好,学校里的规矩一定会兑现。老师不会轻易许诺,只要许诺后一定会兑现。
可反观很多父母呢?很多时候都是轻易许诺、从不兑现。
最小的事:你快点吃饭,吃完这一口就让你看电视。结果,有时有,有时没有。
大点的事:你快点完成自己的事情,完成了就可以XX了。结果,有时有,有时没有。
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:
其一,很多许诺是不应该的,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须的,不应该许诺给奖励。
其二,随便许诺后却不兑现,一点点蚕食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。
日积月累后,你再说什么话,孩子都不会相信了。这一点都不奇怪。
兑现奖励只是一个方面,而兑现惩罚则更为重要。在学校里,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错,老师会及时对照规矩给出惩罚。比如,不遵守规则会被同伴或老师提出,动手打人会被老师提意见甚至告诉家长。
同样来反观父母对孩子,很多规矩下的惩罚措施都是摆设。孩子没按照求做,哭闹耍赖,只要闹腾得厉害一点,大多数家长都会心软屈服。别说惩罚了,反倒变成孩子要挟父母了。长此以往,父母口中所谓的规矩,哪还有半毛钱作用?逢人还抱怨: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了呀,可就是不管用啊。真是这样吗?
第三个原因: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,而父母没有。
这话怎么说呢?就是老师给孩子们传递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形象,要求学生做到的事,老师会身先士卒;而父母很多时候却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,只要求孩子如何,却从不要求自己。
来看看老师的工作状态:
要求孩子不能迟到,老师就会提前先到。很多值班老师和校长,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学校门口等着学生。不值班的老师,则会提前到办公室准备好上课的材料和工具,按时出现在班级中等待孩子。
要求学生不能上课随便讲话,老师也有自己的原则。上课不能接打电话,手机都不准带入教室。
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,老师则会加班加点。按时批改完作业和试卷,第二天一早就发给学生。
再看看很多家长的日常:
要求孩子不玩游戏不玩手机。结果呢?自己成天拿着手机不放。就连吃饭时,都忍不住要摸几下。这样怎么能阻止孩子玩手机?
要求孩子不看电视。结果呢?孩子写作业时,自己在客厅里看电视。还开怀大笑。这样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?
要求孩子认真写作业、求进步。结果呢?自己对工作毫不上心、天天倒数。这样怎么能让孩子从你身上获得正能量。
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,至少是以身作则的示范。所以老师批评学生时,孩子愿意听,因为老师就是比我做得好啊。
家长没有给孩子树榜样,反倒是反面典型。你再去要求孩子,孩子有足够的心理优势反驳你:你自己都做不到,还来要求我?
评论